期刊介绍
期刊导读
- 08/04首届内蒙古现代教育装备技术展示会开幕
- 08/04内蒙古:教育成小康生活“助推器”
- 08/04内蒙古包头最好的4所高中,包头一中成功上榜,
- 08/04【关注】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引进高端人才公告
- 08/04内蒙古:面向全区招收475名免费医学生服务嘎查
内蒙古:教育成小康生活“助推器”
对于一个地方而言,教育意味着什么?
是扶贫扶智的重要抓手,是民族团结的精神种子,还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起点?在内蒙古,市区里丰富多彩、贴近自然的幼儿园生活,草原上的小学充满特色的民族教育课程,福利院里残障儿童为今后独立生活学习的一技之长……教育带给这个地方的是改变,也是奔向小康生活的“助推器”。
草原的发展离不开“卓越的老师”
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,这里的教育资源被周边地区羡慕。康巴什的蒙古语释义是“卓越的老师”,这片沃土在历史上就是人才辈出的地方,这里的发展也是源于教育、兴于教育、成于教育。
玩沙子、画国画、种花、刺绣、高尔夫球……在康巴什区第十幼儿园里,一共有70多种供幼儿在玩耍中学习的设施。据了解,这所幼儿园占地面积平方米,园内建有集活动室、睡眠室、盥洗室、卫生间功能齐备的标准教室18个,是一所普惠性公立幼儿园,可以有效解决“入学难、园位少”难题。这里的学费只要每月400元,附近居住区的700多个适龄儿童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。
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第十幼儿园的幼儿们进行户外活动。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/摄
白丽丽一家在幼儿园旁边的小区租房住,女儿在这里就读大班,在她看来,女儿在这里的几年变化很大。“孩子这几年的语言表达能力、共情能力的发展都让我觉得很惊喜。”白丽丽曾经惊讶地听到女儿说:“我的老师是特别专业、严肃而且熟悉我们的。”
园长苗永艳对教育有独特的理念。“康十幼以生命教育为课程实施主线,其内容基于生活,以自然和传统为养分。教育不能离开美,孩子们要在自然和真善美的环境中学习成长,所以我们致力于为孩子们建构一个美的外在与内在的环境,以滋养润泽孩子的生命。”
“经济和教育是相辅相成的,我们区重视教育,也拉动了整个区域的发展。”康巴什区教育局局长张燕介绍,党的十八大以来,全区在教育领域累计投入资金35亿元,是全市唯一保持教育经费“三个增长”的旗区。
张燕表示,2007年,康巴什区拥有了第一所学校,教学规模只有8个班126名学生。如今,康巴什区连续6年荣获全市督导评估教育工作优秀奖,建成市级以上示范性幼儿园9所,基础教育办学质量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,中考成绩连续7年位居全市首位,高考本科上线率超过88%。
教育开启更多的可能性
21岁的聋哑女孩王雅妮如今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当生活老师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是她的家。她通过手语告诉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,在福利院里,她不仅学会了用手语与人沟通,学会了做糕点、做美容等技能,还学会了感恩。
在这所福利院里,不少残障儿童掌握了立足社会、独立生活的技能。据了解,呼和浩特市唯一一所集孤弃儿童养育、医疗救治、康复训练、特殊教育、社会工作(儿童安置)、培训为一体的儿童福利机构。目前养育儿童150名左右,残疾率98%以上。据了解,近年来该福利院成立7个特教班,针对孤弃儿童需求实施个别化教育和特色教学。特教区平均每天为30名儿童授课,儿童自理、语言、运动能力有明显提升。
教育为这些孩子的未来开启了更多可能性。如今,离开福利院独自生活的王雅妮有公租房,作为教师每个月的工资有5000以上,过上了与正常人并无差异的生活。她表示,自己仍然会经常“回家”看看,如今的她感到很幸福,未来会好好工作,回报社会。
将民族教育融入教学,也是内蒙古不少学校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日常工作。
“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,又要让学生学会团结。”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呼伦小学校长阿日斌介绍,学校里的每个场景都体现着民族团结的内涵。
呼伦小学是一所有着115年历史的寄宿制小学。走进呼伦小学,教学楼大门是蒙古包的造型,教学楼楼道里张贴着介绍蒙古族文化的小知识,和学生们用蒙语、汉语书写的“民族团结”“五十六朵”等字样的书法作品,还展示着学生以“民族团结”为主题制作的手抄报。
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呼伦小学学生制作的蒙语版“民族团结”手抄报。中青报·中青网见习记者 石佳/摄
据介绍,目前呼伦小学共有13个教学班,624名学生,其中只有2名汉族学生,其他622名学生包含蒙古族、鄂温克族、达斡尔族、满族。如何让多个民族的学生团结融合,阿日斌一直在探索实践,他说做到“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,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,少数民族离不开少数民族”才算是民族团结。依托课堂教学、开展主题活动、建设校园文化,这是阿日斌想出来的3个办法。
文章来源:《内蒙古教育》 网址: http://www.nmgjyzzs.cn/zonghexinwen/2020/0804/467.html